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 13, 2011的文章

【現代醫案】 開在身體裡的牧場

來源:新紀元周刊 文 ◎ 華景珍 筆者經常有這樣的疑問:在四、五十年前,台灣的經濟情況並不好,尤其住在鄉下的人,幾乎每家都很貧窮。有些家庭甚至要等逢年過節,餐桌上才能看到一點雞鴨魚肉。人們吃的東西都很簡單,一家大小十幾口人,恐怕只能吃三、四個煎蛋,裡面放蘿蔔乾、蔥葉等。加上幾碟青菜,豆腐乾、豆腐乳、豆豉、鹹魚…… 按照現在的說法,以前的人吃得太不營養了。 但是,憑良心說,以前的人看上去或許皮膚黝黑粗糙些,不像現在的人那麼細皮嫩肉,可是,他們的力氣、耐力、工作量要比現在的人大得太多了。我們時常聽到老人家感嘆:我那個孫媳婦真是沒有用,帶個小孩都帶不動。我年輕的時候要帶七、八個小孩,還要用手洗衣服,煮三餐,種菜、養豬…… 老太太的話可不是說說的,那是真的這樣操持過來的。筆者也想不透, 現在的人吃得那麼營養,為什麼那麼沒用?是太依賴工具,運動量太少造成的嗎?還是科學化的肥料、養殖飼料等出了問題,使得人們吃的蔬菜、水果、雞鴨魚肉變了質,失去真正的營養了?也有人把這個情形怪罪在空氣、土壤與水質的污染;還有人認為是治病的藥物惹的禍……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關注的重大問題,因為這關係著人類要如何找回真正的健康! 按照道家講,人體是一個小宇宙,自有陰陽,俱足一切。那麼在微觀中,體內能不能有自己的牧場?供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、維生素……這個問題的答案在遇到一位研究《 微生態學 》的教授以後,得到了肯定的答案。 據統計微生物細胞在人體的總重量為一千二百七十一克,其中一千克在腸道中,皮膚二百克,陰道、肺、口腔各二十克,鼻子十克,眼睛一克。 人體腸內益菌可以製造人體所需的維生素B群和K;腸內細菌在死亡解體、細胞膜分解後可以成為人體所需的蛋白質來源。腸內菌叢的平衡與人體免疫系統、腸道蠕動和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無機鹽類、藥物的代謝等等關係密切。 經研究證實,一旦腸內菌叢失衡,會產生很多原因不明又很難根治的慢性病如老年癡呆症、風濕性關節炎、僵直性脊椎炎、惡性貧血、重症肌無力、糖尿病、甲狀腺亢進、骨質疏鬆症,甚至癌症等。 根據這位教授的說法,《微生態》學的歷史很短,大約只有三十年。現在人們正在積極研究,人體內微生物究竟參與宿主(人體)哪一些新陳代謝的機轉,這也許可以在中醫與西醫之間搭起一個溝通的橋樑,而其中很可能蘊含著人類尋回真正健康的密碼,也包含免於狂牛症的恐懼。◇